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民宗干部论坛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化解经工作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 2016-05-06 14:07:00 来源: 字体显示:  
 

省民委(宗教局)宗教三处    陆滨茹

(2016年4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依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伊斯兰教界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然后,结合伊斯兰教的实际,思考一下如何把握伊斯兰教敬主爱人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不断深化解经工作,在引导穆斯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思想的和习俗的不同层次。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是指狭义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是以民族历史上道德文化为主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世界上曾有过与中国古代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它们对于人类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贯穿文化的主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内涵就是:第一自强不息。《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的运行表现为刚建的属性,人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就是主动精神,自觉精神;是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是为国家民族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第二厚德载物。《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应效法大地,养成宽厚兼容的品格。厚德载物是宽容的精神;也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同时更是公平正义和包容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当然不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点,但这两点是最突出的,也最有代表性,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哲学、宗教、教育、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8个类别。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崇尚统一,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二是追求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人合一”。三是注重实用,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四是强调道德,远古的圣王都被描述为道德的典范;崇尚道德是中国古代历代各派思想家的共同倾向。

二、学习把握伊斯兰教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层面的契合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层面的价值观,明确了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富强即国富民强、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在国富与民富两者的关系上,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了让老百姓先富起来的主张。如,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先富足,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的弟子有子对鲁哀公说,老百姓富足了,你做国君的还能不富足吗?老百姓不富足,你做国君的怎么能富足呢?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和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以及清代的皇帝康熙、乾隆也都认识到百姓是供养国家的,因而主张“藏富于民”,进而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几十年,其目标就是使人民富足、国家强大。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祝词》中说,要让国家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在2016年《新年祝词》中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要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伊斯兰教是主张两世吉庆的,认为只有建设好人间乐园才能进入后世的天堂。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主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国富民强、民富国强的思想,和党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鼓励穆斯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目前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扶贫攻坚战略,做一些慈善活动。近期伊通县周户发村发生火灾,被烧伤的群众牵动着穆斯林的心,省伊协发出倡议为烧伤群众捐款捐物,并先后三次到烧伤医院慰问烧伤患者,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截至目前全省穆斯林共计捐款10964元,为受灾群众解了燃眉之急。这彰显了伊斯兰教敬主爱仁的价值观。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才普遍采用民主政体。

我国古代思想家曾经提出过民主的政治诉求。据最古老的一部古籍《尚书》记载,周公主张“敬天保民”、以人为本,说:天惟时求民主,意思是老天爷适时地寻求一个皇帝为民作主。《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把老百姓比作水,把统治者比作鱼,说鱼离开水活不成,水没有鱼,还是水。荀子说:“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之为三公。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以天下为主,以人民为主”的民主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民主形态,是指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民主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之一。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伊斯兰教具有民主协商的传统,《古兰经》说:“他们的事情是由协商而决定的。”(43:28)伊斯兰教界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以人为本、争取民主的思想,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力献策。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思想、科技、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硕果累累。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先秦、春秋,到历朝历代,都受到高度重视。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孟子、庄子也有类似论述。尤其老子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更是影响深远;其核心就是“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相提并论,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当前的文明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教义思想,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深入挖掘伊斯兰教经典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引导穆斯林为中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和谐的思想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左转 褒公十一年》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的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孔子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认为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和物。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使用武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使和谐社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伊斯兰教是主张和平、和谐的宗教。这一主张贯穿于人与真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中。《古兰经》与圣训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论述。伊斯兰教界要继往开来,进一步弘扬伊斯兰教关于和平、和谐的教义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文化资源。

三、学习把握伊斯兰教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契合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自由,可以分为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绝对自由,是指个体能够完全按照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任何事情;相对自由,是指个体在法律、道德、生态平衡等条件约束下能够去做任何事情。我们所说的自由是指相对自由。

中国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使人民获得自由,奋斗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自由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同时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伊斯兰教认为人的命运归宿由真主前定,但同时人有选择的自由。真主的前定如大海,个人的自由选择如小舟。真主不强人所难,“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人们有信教自由,《古兰经》说:“谁愿意信仰就让他信吧,谁不愿意信仰就让他不信吧。”(18:29)阿訇在解经的时候,要努力挖掘伊斯兰文化关于自由的积极成分,承接中华文化关于自由思想的优秀成果,引导穆斯林在宪法、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平等,可以分为绝对平等和相对平等。我们这里说的是相对平等。主要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而最主要的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讲的平等,根据国家宪法的规定,主要是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的所有法律都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平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伊斯兰教也是讲平等的。《古兰经》说,如果说有最尊贵者,那就是你们中最敬畏真主的人。(参见《古兰经》49:13)先知穆罕默德也说,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红种人、白种人,谁也不比谁优越。我们在宣讲伊斯兰教关于平等的教义的时候,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平等的思想,突出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引导穆斯林做一个尊重公民平等权利的人。

公正是司法范畴的用语,意思是司法要做到公平正义,没有偏私。对任何司法制度而言,公正都带有根本性,而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是过程的公正,实体公正是结果的公正。

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非常重视公正问题,对公正的理解也十分丰富,往往与中、平、义相联系,与“私”相对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才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提出要推动经济更加公平发展;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司法的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伊斯兰教是主张公正执法的。《古兰经》说:“我确已派遣我的众使者,去传达我的许多明证,并降示天经和公平,以便众人谨守公道。”(57:25)要把宣传伊斯兰教“公平公正”的主张和中华优秀传统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努力实现“公正”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现代法治,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人们法律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多层次推进的:由“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再到“依法治国”。法治并不排斥德治,它与德治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全民守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尊严和权威。

伊斯兰教注重依照法律治理世界、治理社会和国家。《古兰经》以本意为“通向水泉之路”的“沙里亚”表示法律,意思是,人类生活像离不开汲水一样离不开法律,还用“常道”、“道路”比喻法律法规,说:“这是真主的法度,你们不要临近它。” (2:187)所谓“不要临近它”,就是不要破坏法规。穆斯林要按照《古兰经》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做依法治国的推动力量。按照国宗局要求,今年“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是以“规范”为主题,那么今年我们和谐清真寺创建同样是以规范为主题,规范既是对安全年、教风年的回头看,又是一种延伸。各清真寺一定要按照这个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场所安全、财务、档案等制度要抓紧健全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依法依规地开展活动和进行管理。

四、学习把握伊斯兰教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养成层面的契合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爱国是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坚韧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精神在国家观念上的生动体现,它在具体实践中,与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反对外族的侵略压迫、反对分裂离间、维护本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主权和独立上,还表现在发扬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精神,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团结进步,推动祖国社会历史的前进,开发祖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热爱自己生长的家乡和国家等方面。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气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心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胸怀天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同时,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中国古代爱国者留下了许多名言警语。例如:晏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班固的“爱国如饥渴”;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是他们爱国的真实写照。

爱国是我国2001年出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主要是把爱国作为道德规范,要求每个公民都做一个爱国者。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努力。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航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奋进中国的强大动力。习总书记结合爱国主义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历程,深刻阐述其核心要义和时代内涵,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五个必须”,为我们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厘清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方向任务。一是必须了解中国发展史,一部中国发展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过程。二是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三是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内化于心”,也需“外化于行”。四是必须时时牢记、处处践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是必须认识到传统是根脉所在,开放是活力之源,做到既要植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需兼具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伊斯兰教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是穆斯林的共识。中国穆斯林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1300多年来,穆斯林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开发边疆、发展经济、发扬伊斯兰文化传统、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中华科学文化和保卫祖国等方面做了应有贡献。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伊斯兰教界要继往开来,不仅做一个合格的穆斯林,还要把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爱国主义的理念与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传统结合起来,不断发扬光大,在培育和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谱写新篇章。

敬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重要的价值观念。那么我们今天谈敬业即爱岗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从事工作。中国古代思想家也非常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对待事业尊敬、敬重的态度。宋代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诠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把“敬业奉献。”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则提出来,可见敬业精神不是对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最低的标准,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职业道德要求的“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结合现实工作的要求,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个职业人对待工作的最基本的态度。

伊斯兰教提倡爱岗敬业。《古兰经》说:“你们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士们都要看见你们的工作,你们将被送到全知幽明者那里去,而他要将你们的工作告诉你们。”(9:105)是否爱岗敬业是真主对穆斯林的考验。我们每个穆斯林都要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履行教义的高度,认真看待爱岗敬业。发扬中华民族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敬重自己的职业,拼搏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努力工作。

诚信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使诚信成为安身立业、社会交往、治国安邦的根本,被作为一种善德来推崇,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特质,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春秋战国时期,诚信更被重视。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将诚信列为五项道德之一,说:“诚者,天之道也。”宋明时期,把“诚”看作是天人合一的基础。明清时期,把“诚”作为对客体的认知把握。在商界,从业人员非常重视诚信,著名的晋商、徽商均以诚信闻名。

新时期,诚信也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意在发扬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完善公民的道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伊斯兰教提倡诚实忠厚,反对虚伪狡诈。《古兰经》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你们当履行约言”(5:1)圣训说:“你们要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正义会指引你们步入乐园。一个人只要诚实,并喜欢诚实,真主那里就记人了他的名字——诚实者。”我们穆斯林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关于诚信的美德,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好穆斯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面。

友善指在处理朋友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友好善良,要注意团结。“友”是友好,表现友好,这是行为要求;而“善”是善良,心怀善意,这是心理要求。所以,“出于善意的友好”,这才是“友善”这个词关于人际关系的完整表达。友善是积极的人际关系准则,所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团结友善”作为内容之一。

 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从事哪个行业,友善都是公民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伊斯兰教从敬主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出发,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善。《古兰经》说,你们“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圣训说:“伤害邻居的人,不得进入天堂。”与人为善、团结友爱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在引导穆斯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中华优秀文化关于“与人为善”的理念,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做到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严以待己,宽以待人,为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智力支持和行为榜样。 伊斯兰教界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拓宽视野,结合伊斯兰教的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两世吉庆的好公民、好穆斯林。

(责任编辑: 省民委安东梅)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