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民族 > 民族理论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探析以吉首市为例
时间: 2016-06-16 10:22:00 来源: 字体显示:  
                                                             韦先群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村寨建设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特色产业,改善村寨经营模式,转变村寨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特色村寨综合经济水平,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发挥少数民族村寨资源优势,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是一个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吉首市民族局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10月5-25日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吉首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吉首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情况

 

 

 

   吉首市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是湘西自治州首府。该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少数民族一系列优势资源,以城市品牌建设为引领,稳步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努力打造“武陵山片区核心增长极”和“环吉首经济圈”。

 

  2011-2013年,吉首市根据上级民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11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特色村寨建设问题,并成立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领导小组”。组织工作组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民居、产业开发、民族文化风情等特色特点,确定了13个少数民族村寨向上申报。为配合资料的收集,还组织了“全市首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摄影摄像作品大奖赛”,先后收到优秀作品179幅。经过初审和不断的会同有关部门作资料补充,积极向国家民委和省民委申报材料。经国家民委专家组评审,吉首市6个村寨成功申报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村寨,将进一步推进吉首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二)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

 

  吉首市高度重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打好文化旅游品牌。注重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同步,2010年,根据《湘西自治州“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州办发〔2010)〕12号),全面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通过近几年的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三点、四线、一面”的特色村寨格局。“三点”即中黄村、小溪村和齐心村;“四线”即指S229线、吉怀高速、吉茶高速和长吉高速吉首段沿线;“一面”即峒河流域风光带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在注重特色村寨保护的同时,加大对特色民居的改造,积极开发特色村寨旅游精品路线和旅游品牌,先后投入资金1.84亿元,成功打造了旅游名村德夯、历史文化名村小溪和中国传统村落中黄等品牌特色村寨,齐心、清明和家庭等6个特色村寨,大力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了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井喷”式增长。2013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8.55%。此外,吉首市还建立了矮寨、丹青为基地窗口的两个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编制完成了吉首市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吉首市在发展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具体做法如下:

 

  1、坚持三项原则,促进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双向互动

 

  (1)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征、时代特色”要求,突出抓好特色村寨空间布局规划、用地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了《吉首市特色民居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了《吉首市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和民族文化保护规划》,以高速公路以及国道319、209线走向为依托,确定南北纵行和东西横穿两条主线;以矮寨景区、峒河流域、S229线可视面为基点,打造东西横线和南北纵线两条特色民居带。

 

  (2)坚持政府引导,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将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规划,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等政策,并组织市、乡镇(街道)、村组三级精干人员对全市的特色村寨基本情况及民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13个特色村寨实行编号、建档、挂牌保护。把特色民居的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良好格局。

 

  (3)坚持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并举。以特色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办法,对2692栋传统特色民居进行改造,截止目前累计完成特色民居改造2621栋,促进特色村寨的保护与传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创建品牌,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发展。通过保护传承加快发展,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传承,促使特色村寨优势产业更具发展后劲。

 

  2、夯实三项工作,促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1)夯实基础设施,推进特色村寨与旅游景区同步建设。吉首市启动“美丽村寨、生态村寨、文化村寨”工程。一是注重特色村寨和景区生态同步建设。开展“谷韵吉首”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启动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村寨中心巷道;二是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信号的目标;三是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同时,还积极开展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创建工作。一是德夯苗寨启动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湖南省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二是齐心村、中黄村和小溪村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各种评审材料已经通过州初评。有力的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同步发展 。把特色村寨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名村、生态名村、文化名村,拉动全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景区旁边的乡镇村建设成特色民族风情示范区。加快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打造“生态之乡、名人之乡、山歌之乡、诗画之乡”,启动太平司马河流域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其中司马溪村农家乐项目即将完工。同时,还注重加快特色村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八品村寨、八景山庄,大力发展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促进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推特色村寨乡村游。矮寨镇家庭村地处矮寨大景区内的800米高山台地之上,该村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从国家农业部水果研究所引进4种集观赏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于一体的特优果树品种作为家庭村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先后种植了130亩软籽红石榴、150亩美国山核桃、70亩水蜜桃和12亩黄心猕猴桃共362亩优质水果。经精心测算,5年后家庭村人均年收入将达2.2万元,为2012年底的18倍。

 

  (3)夯实民族文化,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同步转型。将特色村寨的保护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每年都定期举办中国国际鼓文化节、苗族四月八、丹青清明歌会、乾州春会等传统节会活动。重点打造了德夯景区《德夯玛汝》和乾州古城《太阳树》两台民族风情表演。提升和完善以湘菜、湘酒、湘茶、菊花石、湘西银饰等为代表的具有湘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承载体系,推出一批有创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着力打造“湘西坊”文化旅游商品品牌。

 

  3、确保三个到位,促进特色村寨保护与优产业发展深度拓展

 

  (1)领导办点到位。从首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着手,加强领导力度,精心谋划,成立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乡镇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责,细化责任。

 

  (2)资金整合到位。坚持“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把特色村寨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峒河流域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土地整理、环境治理、农开项目、小流域治理和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已整合投入使用到位7425万元,并对峒河流域民居保护改造项目采用BT模式组织推进。

 

  (3)示范推进到位。对于特色民居改造采取示范带动方式,以德夯、坪郎、新寨等八个村为示范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筑风格,集中修建,结合各乡镇实际,分期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实行“一村一品”,优势互补。

 

  二、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缺乏创意。特色村寨居于偏僻的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发展农耕文化是特色村寨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人才缺乏,技术落后无法实现像日本那样发展创意农业。由于农耕文化缺乏创意,致使乡村旅游产业优势不明显。二是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吉首市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银饰、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歌舞、大山里清清的山泉、新鲜的空气、苗家的吊脚楼、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等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目前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特色项目。三是人才资源缺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智慧型人才,开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找出差异性才凸显优势。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吉首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在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严重缺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不协调

 

  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特色创意农业尚待发展,第二产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型产业较少,产业结构的资源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体系。二是传统发展方式下的产业结构特征,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的传统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艰巨。三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选择具有明显的趋同化倾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特色村寨的优势资源和要素,形成特色村寨经济增长的优势,增强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居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财政困难,地方政府欠债严重。而资本投入是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调查显示,吉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吉首市财政是“吃饭财政”,资本缺乏严重制约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国家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对中小企业、农户及农业发展有小额贷款,但金额过少。小额贷款对小规模农业种养殖上能起些作用,但对有工业生产性质的产业化生产,则杯水车薪。三是经营主体自身资本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往往是农村发展中小型企业或农村能人。这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扶持的,目前地方政府普遍负债严重,而经营主体自身资本量不足,无法为较大额借贷提供抵押,国家金融机构通常不敢也不愿提供贷款。至于民间贷款,如果利息高则违反国家的金融政策,如果利息与国家金融机构相当,则往往会因其风险大也难以获得。例如,吉首市德夯景区推出的《德夯玛汝》演艺节目,普遍反映规模小、影响力不大,针对此情况,虽然已经启动幻境乾城和矮寨大桥山水实景晚会节目的策划,但存在启动资金等方面问题,真正实施难度不小。

 

  (四)优势产业商品开发缺乏创意

 

  优势产业商品开发缺乏创新。一是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意。二是生态农业体验产品开发缺乏创意。由此而直接导致:第一,优势产业难于形成产业优势。吉首市文化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对文化内涵较深、地域特色较强的文物古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够,造成这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闲置。第二,制约优势产业的溢出效应。长期以来,吉首市旅游发展只看重景点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运作不力,旅游商品开发严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严重偏低。各景区的纪念品档次低、同质化严重,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生态农业创意商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没有配合旅游进行规模开发,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优势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不但需要发挥资源先天禀赋的作用,还要注重后天的生产、营销及创意过程,如果能把现有资源的特色显露出来,把特色经济效应发挥出来,做强做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就会显现。

 

 

 

  (一) 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要凸显差异性

 

  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要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突出差异性。优势产业布局要突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具体到村就要凸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通过这种差异性把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落到实处。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的差异性: 一是自然资源与区位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最容易找出资源比较优势,根据所处的区位可酌情确定优势产业;二是文化因素的差异性。经济与文化的互为嵌入性关系,地域文化特色是形成优势产业的一个深层次因素;三是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优势产业的发展要视市场需求状况而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四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差异性。国家对特定时期鼓励发展的产业会采取倾斜政策予以扶持,特色村寨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顺势而动,借势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五是传统产业受众的差异性。传统产业是当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出来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往往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以有根基的传统产业为依托,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对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六是与周边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产业协调衔接而不宜趋同,尤其是周边地区己有经济辐射能力相当强的优势产业时,更须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优势产业。

 

  (二)创新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实施优势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及城市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实施部门联动机制。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民族部门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工作,必须由政府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争取财政安排一定资金投入支持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奖扶政策。三是完善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利益保障机制。第一,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二,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第三,明细特色村寨村民优势资源产权;第四,完善优势产业发展村民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加快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建设

 

  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是关键。遵循规划引领和品牌营销的原则。吉首市应按照《吉首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实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城市品牌为引领,以乾州古城和德夯大景区建设为依托,加快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通过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逐步提高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做响品牌。依托优势资源,融入文化元素,以做精吉文化、湘西坊系列旅游商品为重点,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的创意研发,并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二是加大投资。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扶持资金,加快旅游商品生产,鼓励研发创新。三是强化宣传。强化旅游宣传,加强旅游品牌促销推广,打造购物平台,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计划》,利用列车电视、电视媒体、报刊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户外广告牌、“D屏”等,以“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标”——矮寨大桥为吸引物,顺应全媒体营销时代的需求,瞄准网络终端、广电终端和手机终端,在三网融合的利好背景下向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媒体形式上拓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四是深化联合促销。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开辟区域旅游发展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四省市边区旅游资源,策划出多条旅游线路和系列旅游套餐,通过与周边景区线路对接、产品对接,有效提升“谷韵吉首”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美誉度、影响力。开拓客源市场。开设吉首旅游宣传营销窗口,构建吉首旅游营销网络。着力推动吉首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促进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的形成。

 

   (四)强化项目助推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

 

  强化项目建设,加快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形成产业链,增强旅游产业的灵性和生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拉动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吉首市应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以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和一系列民族节会展演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强特色村寨接待服务功能。充分挖掘整理湘西特色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实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加快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特色饮食的研发推广,推动吉首市特色乡村游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态农庄项目建设。着力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本土历史文化,讲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有的特色村寨建议种花,有的特色村寨建议种植药材,有的特色村寨建议养殖,在建设上尽量就地取材,科学利用,用最小的代价发掘、彰显出当地的个性和特色。二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态产品体念项目建设。引导生态农业创意发展,比如采用不同农作物品种在栽培时进行创意培育,达到观赏体念,满足游客的视觉感及体念感;引导农庄引进果蔬新品种项目,比如番茄、甜椒、水果玉米等特色果蔬,让游客一次就可观赏、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果蔬,优势产业的发展因为创意而彰显优势。

 

(责任编辑: 省民委安东梅)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